姓名常识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2597
     
        一、什么是姓名?

        每一个人都有姓和名,姓名是代表人的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联系的代号。

        人的名字,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

        姓,又叫姓氏。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一个家族或部分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公用姓。但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就一定意义来说,新的姓氏还在不断产生。

        在2500多年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表示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只是到战国以后,姓和氏才混而为一,原来的氏也成了姓。

        中国人的名,或者说区别个体和私名,更为复杂。

        在中国,刚出生的孩子有乳名,又叫小名;以后要取正式名,或者叫大名、学名、官名;成年时又要有与名相表里的字,又叫表字。一些学者或者有身份的人又有号,冰是自号、别号;有的人有绰号;当和尚、道士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搞戏剧舞蹈的有艺名;做大官的活着有封号、官号,死后有谥号。皇帝有尊号、微号、年号、庙号、陵号。说到具体的人名,有一个字的单名,有两个字的双名,还有多字的名。又有表示辈分、支派,长幼的专门用字或偏旁。各种各样的名字都有着各自的意义。
    人人都有名字,天天都在使用名字。中国人名是一种艺术学和心理学的完善结晶。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余年。华夏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

        文字产生后,过去的仍然活在人们口头上和记忆中的名字,才被记录下来,载入史册。比如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等,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世的巨人,他们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才被整理出来,记录下来。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关于“姓”、“名”等字的原始意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前一句说,“姓”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姓”。“姓”什么呢?后一句作了解答:“姓”这个字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生命是“生母”给予的,人的“姓”也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姓名学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华夏之“姓”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

        那时,同一个老祖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子孙生活在一起,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氏即姓,族即家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氏族里的男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时“母亲”是最神圣的,而始祖母则是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起着维系氏族血缘团结的重要作用。生活在母权制时代,生命是母亲带来的,“姓”自然要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姓从“生母”的历史根源,也是“姓”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印记。

        上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生母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许多有关姓氏起源的传说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是这个基本意识的反映或体现。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人的名字,渐渐成为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有着深刻的涵义。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数是由二至四个汉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可以组词,连语成句;可以摹状,抒情,言志;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声,造型,斗智,其表达功能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在中国,人的名字绝对不是单纯的“称谓”、“符号”或“代号”。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篇座右铭,一声美好的祝福;也可以是一片理想的彩云,一道真理的闪电,一阵夏日凉风,一场心灵的春雨。有的名字凝结着伟人之志;有的名字深含着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构思巧妙,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义俱佳,知趣隽永,具有千古不配的魅力,丝毫不亚于玲珑剔透的艺术品。
     
        二、姓名的来源

        我国最早的姓名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问题很难回答。生活在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了相互区别,也会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无疑就是姓的雏形。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传说下来。经历了无数世代以后,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人们才能把这些最早的姓名(部落名称)记录下来。

        我国在夏代以前,曾有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活动在广袤的国土之上。这些部落各有不同的始祖,他们是各部落的开创者,补后人奉为神圣,当作半人半神的英雄。如我国传说暑期的黄帝、炎帝、虞舜等人,曾为开创各自的部落作出过突出贡献,不仅被本部落的人当作神明看待,而且名字也被用来当部落的代号,这些代号无疑都是最原始的“姓”。后来各个部落又进一步分衍为许多支族,这些支族同样以与本支族有关的人或物命名,这些名称显然也就是最早的“氏”。

        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姓氏,一般认为出自商代的甲骨文中。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看,有“帚秦”、“帚楚”、“帚杞”、“帚周”、“帚庞”等字。其中“帚”即后来的“妇”字,“帚秦”等即“妇秦”等,指来自“秦”、“楚”、“杞”、“周”、“庞”等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商周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姓氏渐渐多了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发展、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姓氏。如果我们把这些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个姓氏的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过,若把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是由国名演变而来的,有些是从官名、地名等发展而来的,有些则是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号或改姓,原因众多,情况不一。

        如今天常见的齐、鲁、秦、吴等姓,大都是由历史上的齐国、鲁国、秦国、吴国等国的皇室宗族或黎民百姓为纪念故国而以国名为姓。其中齐姓人源于两周时期的齐国,原是姜姓吕尚的后代,春秋战国时因齐国发生内乱,姜姓王朝被田姓王朝取代,于是,这些亡国后的盖姓人便纷纷以国名为姓氏,姓齐。至于鲁、秦、吴等姓,情况也大抵如此。

        在我国姓名的来源中,有些姓氏是由祖先的官爵谥号而来的。如周代有人做管理粮仓的官,当时把露天的粮仓称为“庾”,有房顶的粮仓称为“廪”,此后,粮官的后裔便以庾、廪为姓;西周春秋时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后来便有人以公子、公孙为姓。春秋时,宋国有位国王名子和,去世后被谥为“穆”,他的后人除继承王位者继续姓子外,其余便都以穆为姓。此外,这类的例子还有周文王之后姓文,卫康叔之后姓康,宋武公之后姓武,等等,不胜枚举。
     
        三、姓名的演变及发展

        名、字、号是一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特征。我们的祖先开始是没有名字的,到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中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先人依靠形体、声音已不能识别对方了,这样才产生“名”——识别符合。相传,原始人在夜晚相遇,无法辨清对方,便要用口喊一个符号,以证实对方的身份,故“名”是从“夕”从“口”会意而来的字。名的作用是区别“我”与“他”的符号。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它的命名方法、规定。商殷帝王命名是取地方名为自己的名。如商殷帝远祖帝喾崛起于商辛(地名),故以商辛为名。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满雄阔、宏大、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向上的社会意识反映在命名上,就出现了“勇”、“雄”、“霸”、“彪”、“胜”、“武”等充满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的命名现象。如班勇、班超、班彪、扬雄、法雄、黄霸、夏侯胜、苏武等。

        当张道陵的五斗米教盛行时,上层贵族和文人又沉迷其中,所以在起名上多用“之”、“道”等字,甚至父子三四代人的名中都用“之”字。以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的王氏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晏之、允之、羲之、胡之、颐之、耆之、羡之、彪之、彭之、翘之、昆之、希之、玄之、微之、献之、随之、伟之、越之、望之、陋之、肇之、静之、裕之、韶之、纳之、泰之、悦之、升之、瓒之、标之、桂之、秀之、延之等等。魏晋六朝人名常选用“之”字,如司马让之,刘式之,孔遥之。由当时士大夫对“之”字的毫不避讳,可窥出那时流行“字”字名的社会风气。

        在王莽执政时,王莽实行双名之禁,提倡单名,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二个字名的鄙视,当时的人认为起双名给人以低贱的印象。王莽政权垮台后,取单字名的习惯一直延续了300多年,因此《后汉书》和《三国志》里面的人名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名。
    唐朝又流行表示排行的名字,如张十三建封,卫十八处士,朱十二娘,因此,杜甫的(草堂诗笺)中的称呼满眼都是行第名字。而唐代的女名多用“娘”字,如姜三娘,江十一娘,刘一娘,胡二娘,朱十二娘。

        宋代,社会流行表示老态意蕴的名字,这是由于当时盛行成熟稳健,抒发悠然自得的社会心理影响到起名上,于是就成了许多人都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态的风尚,表现在命名上多用“老”字。“叟”字和“翁”字等,如孟元老,刘辰翁,徐荣叟等,就连号称独步诗林析陆游,也得一时风气之先,自号“放翁”。

        宋代时已有运用五行理论取名的方法,并且此法影响深远。鲁讯有一篇小说《故乡》,曾涉及到用五行取名的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天地间的事物如方位、季节、气候、颜色、道德、乃至谷物、牲畜、水果、五脏等,都可用五行表示,五行取名就是要按五行学说的原理去达到五行的平衡。

        随着历史车轮入进20世纪,清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风行一时,为知识界广泛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最时髦的话题,所以当时人们在名字上也不甘落后,如陈明字“竞存”,秋瑾字“竞雄”,胡适字“适之”,此外,还有李天择、张竞生等名字,都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潮流对命名的影响。

        建国初期基本上继承旧时起名习俗,男子常选用的字为:福、禄、寿、熹、财、宝、贵、祥、吉、庆、孝、义、仁、勇、礼、信、智等字。女子常选用的字为琴、芝、花、兰、淑、贤、敏、惠、芬、芳、丽、清、秀、美、翠、珍、玲等。而体现那个时代牲的名字主要是:建国、建华、建中、建民、建设、新华、新民、兴华、和平、援朝、京生、开国、卫国、爱国、国强、国兴、国栋、国盛、国庆、光华、振华、爱华、卫平、永平、志国、志学、志军、朝华、朝生等。

        “大跃进”时期,许多人取名为:跃进、铁汉、胜天、跃华、跃国、超英、超美、思改、新生、更生、向阳、学锋。由这些典型名字,可以映衬出当时大炼钢铁战天斗地群众运动的历史画面。

        此时期,许多转战南北的革命干部则为其儿女起名为京生、沪生、石生、杭生、贵生、云生、闽生、鲁生等。这些名字坦露胸臆,直露地反映出他们的父母人生足迹。但在广大农村,辈谱名依然盛行,几乎所有的辈谱之字仍在按部就班地使用,于是出现了许多新旧杂糅的名字,例如:孝军、孝文、孝民、忠国、忠新、忠华、忠平等。流行几千年的名字用字,仍然大批地出现在50年代出生的人名中,例如:云、霞、雪、雯、虹、雷、山、峰、川、海、涛、波、林、森、青、松、梅、花、菊、玉龙、兰花、玉凤、大鹏、鸿鹏、晓冬、晓慧、亚梅、亚明、克明、大海、小虎、小娟、鸿英、爱琴等仍是屡见不鲜。这些名字,有英武雄壮的阳刚之美,又人儒雅细腻的阴柔之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批“最革命”的政治口号式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这一时期常使用的名字有:文革、红卫、红旗、永红、向红、向东、继东、红军、卫东、学英、敬东、忠东、学军、学农、学武、显红等,而体现传统道德观念的起名用字,如:财、富、贵、福、义、德、贤等在此时期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常用字有:红、革、文、武、兵、军、东、卫、闯、冲、勇、猛等。此时期的一些标语口号式的名字反映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程度,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政治命运,所以“红”字的使用率位居首位。

        社会不断地发展,推动姓名文化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到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又有了新的创新。有知识的年轻一代父母,多期望自己的子女起“雅名”或中西合璧式的名字,新时期比较风行的“雅”意名字有:曼、蒂、颖、磊、晶、萍、倩、茜、捷、珊、娜、莎、凯等。不过这类字还需与姓氏相配合好,才能生出雅味、雅意来,如梅丽嘉,刘露丝,赵丽莎等。新时期体现当代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环保、高科技的特色名字有:马国放,高开发,苏新兴,张国聚,刘爱境,肖爱树,张新绿等。近些年,起单名的风气又重新开始盛行,因为单名在历史上曾风行一时。据统计,一字格的单名字已从解放初期的十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

        1949年以来,中国人命名可以归纳成迥然不同的四种主要的类型:一种为传统式的人名;一种为标语口号式的人名;一种为诗意化的人名;一种为中西合璧式的人名。

    猜你喜欢
  • 结合卦象谋策划,扭转劣势见成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2039
  • 跟李计忠学六爻:第六十二节 房宅的吉凶状况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3737
  • 跟李计忠学八字:十六节 五行衰弱的看法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