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即看才高终濩落  古今贤达总如何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1-10 浏览量:1405

    李计忠大师阐释《道德经》(二十)

    即看才高终濩落  古今贤达总如何

    ——空气式的领导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 最好的领导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不可或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强调外在的制度对于人本身的约束作用,因为人们相信,只要在一个健全完善的框框下,大家就能各司其职,卖命工作。当现代管理制度完善后,在以名利为根本驱动力的作用下,弱肉强食显得天经地义。但是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深深的内伤,一种对于世事的无奈和曲忍。

    在这个时候,忽然想起了老子,想起了道德经。思索着是否有一种环境能唤起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追名逐利以外的价值的渴求。

    在当代,各种现代化工程技术,商业行为根本不可能一人为之,所以形成了分工合作,也就有了经营规模远大于我们祖先那个时代的商业组织。这是否也是问题的症结之一?

    或许我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司,而只是一个充满爱的团队。制度是冰冷的,行政命令是呆板的,上下级关系是产生距离的。因此,企业管理者在领导员工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处于领导者位置而表现出居高临下、高傲自大,不能依赖制度的框架而使下属觉得管理缺乏感情,不能片面地依靠命令而使下属产生束缚和限制,不能因为上下级关系而使员工产生距离感;否则,团队将会层出不穷地产生问题。

    这一点在福特汽车的兴衰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亨利·福特是美国汽车业的一面旗帜,他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是美国人民的英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但是,福特在管理上的专制和他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状态,却使得他的企业蒙受损失。福特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他眼里员工无异于商品,对于不服从命令的员工可以随时扔掉,反正只要出钱,随时能够再“买进”新的员工。

    这个观念几乎断送福特汽车的事业。1889年开始,福特曾经两次尝试创办汽车公司,但最终都因为管理出问题而失败。1903年,福特与其他人合作创办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后来,福特聘请了管理专家詹姆斯?库茨恩斯出任经理。在詹姆斯的卓越管理下,1908年,独霸天下的福特T型车诞生了。随后,T型车极其迅速地占领了汽车市场,而福特汽车公司也一举登上了世界汽车行业第一霸主的宝座。

    成功和荣誉使福特变得更加傲慢无礼,他认为自己的所有员工都只是花钱雇来的,所以员工假如不绝对服从自己,就只能让他离开。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近20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只向市场提供单一色彩、单一型号的T型车。他的销售人员多次提出增加汽车的外观色彩,但福特的回答是:“顾客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不愿适应市场需求去改动自己的汽车设计,福特公司就这样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因为福特的独断专行,员工也都纷纷离职,最后连库茨恩斯也无奈另觅他处。1928年,亨利·福特为他的独断专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越。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在亨利·福特晚年时,福特汽车公司已经面临垮台。他的孙子从祖父的手里接过了掌管公司的任务。为了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公司,福特二世聘用了一大批杰出的管理人才,例如后来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原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内斯特·布里奇等。在这些人的大力改革下,福特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福特王国”又一次迎来了它的辉煌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企业的业绩越来越好,福特家族顽固蛮横的弊病又一次发作福特二世继承了老福特的坏脾气,他开始嫉贤妒能,接连解雇了三位和他意见不合、功勋卓著的总经理。在他的排挤下,为福特的再次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人纷纷离开公司。这些优秀人才的离去,使福特公司再次开始败落,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只得把公司的经营权全部交给福特家族以外的人。

    其实最好的领导方式应该是空气式的领导。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给人没有意义的压力,正如好的领导给员工的压力是生活所必需的压力,是员工自我鞭策自加的压力;但空气却无处不在,人们离不了空气,当一个领导是企业离不开时,说明了领导对公司发展的价值。领导的思想、理念,所传递的制度规范也要弥漫在企业的每个角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领导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