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五行,究竟有多少内涵?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量:1453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五行,究竟有多少内涵?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见于战国阴阳家。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从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穑)。

    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现象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的变化所总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时序符号“十个天干”,其意义与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关。而阴阳五行生克学说之完成最早见于刘向。

     

     

       

     

      

    由来

    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

    《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大禹谟》:

    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其源起于河图、洛书之数。益图书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

    在图则左旋而相生,在书则右转而相克也。然土于图书为五十中宫之数,无定位,无专体者也。惟《吕氏春秋》则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顺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戌丑未之四季而分旺于四时。文王后天图象坤艮二土独居夏秋冬春之交,则以火必得土而后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后能生木也。

    五行也可以应用在本体论相关学说,对于某一主题进行本体抽象化(归纳)后之应用,亦有解作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德行,例如在《尚书·甘誓》。

    学者陈久金则提出阴阳五行实际上起源自一种古历法的说法,该历法将一年分成阳年(上半年)与阴年(下半年),又将一年分成五季,每季72天,每季又分阴阳二月,共十个月。而五行的观念即来自于五季,原本即为五季的名称。

     

     

     

     

      

    历史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将子思和孟轲的学派统称为五行,并加以严厉的批评。1998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朴根据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内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谓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或“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这五种德行,后来又合称为“五常”。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木代表仁、火代表礼、土代表信、金代表义、水代表智。

     

     

          

     

     

    相生相克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任一行与其他五行的关系为:同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综上所述,五行的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借着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中医学之五行

    五行在中医学有特殊含义。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脏)和大肠(腑)。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脏)和膀胱(腑)。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脏)和胆(腑)。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脏)和小肠(腑)。

    “土曰稼穑”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脏)和胃(腑)。

    肝脏主宰愤怒,过分愤怒会伤肝脏; 心脏主宰喜乐,过分喜乐会伤心脏; 脾脏主宰考虑及担忧,过分思虑会伤脾脏; 肺主宰悲伤,过分悲伤会伤肺; 肾主宰恐惧与惊燥,过分恐惧会伤肾。

    就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个作用,分别为“生”“被生”“克”“被克”,若假设万物均归属五行,那代表万物之间的互动方式可以区分为“生”“被生”“克”“被克”四类,若此论点成立,五行将必为五,而不该有四行或六行之说。 古代中医依此互动方式进行中医辩症,现代物理学就很少见依此四类互动方式进行研究。

    五行与干支表

    具体的对应关系为: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与方位、颜色、神兽等都有密切关系。在《黄帝内经·素问》也有不少关于五行的论述。例如:

    〈阴阳应象大论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六节藏象论九〉:

    歧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脉要精微论十七〉:

    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三部九候论二十〉:

    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

    〈藏气法时论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歧伯对曰︰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

    〈宣明五气篇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离合真邪论二十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

    〈鍼解五十四〉: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

    〈调经论六十二〉: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