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仁”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8-03 浏览量:1658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核心是爱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孔子:当仁,不让于师。

    庄子:大仁不仁。

    朱熹:守正直而佩仁义。

    孟子: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刘安:仁义者,治之本也。

    陈寿: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明史》: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仁”呢?

    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容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

    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刻碑,以表彰他的作为。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仁德。

    仁德是以拥抱天下人的情怀为己任,以别人的幸福为个人付出辉映,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与素养的饱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