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跟李计忠大师学风水:砂的意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7-19 浏览量:2333

     

    跟李计忠大师学风水:砂的意象

     

     

     

    《地理人子须知》说:“沙者,古厶授受,以沙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今人称立体地图为“沙盘”,以通盘而直观表达和了解某区域地形地貌,、其方式与称名,正与古代风水家传授其学之法相同。两者间传承关系,或可见风水家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又一贡献。不妨顺便指出(见载《朱子文集》),有一事与风水此术相关,即喜好风水的大儒朱熹,曾拟作地形模型图,为此而访求其时著名学者黄裳。黄裳不仅通晓此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皆曾作出突出贡献,如苏州文庙现存著名石刻《天文图》和中国总舆图《地理图》,就是据他在绍熙元年(1190年)前绘制的天文地理等八图中的天文地理图而刻石的。而这位精于天文地理及风水的黄裳,正是前引庄学和《锦屏书院记》中提到的为巴郡士人引以自豪的诸巨卿之一。他的成就,实际也反映了古城阆中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的影响。在风水地理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作沙盘而求教黄裳,就反映了这一点。

    从风水术语的由来,可知它反腆着山之群体观念。事实上,在风水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崇、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由于砂山在风水格局中的群体意义,风水论砂,有很多讲究,统谓之“砂法”。除若论龙之“龙法”讲究形象美观、生气发越等等而外,区别乏多山称谓,砂山“喝形”即寓象称名,世俗色彩很浓,如玉台、华盖、宝盖、宝顶、宝椅、印斗、文峰、文笔、笔架,三台、玉斗、锦屏、锦帐、凤凰等等。另外,论其格局,重要的还有青龙、白虎等四兽或四灵砂山,案山、朝山以及水口山等概念。

    依四至方位论砂山格局,风水家观照中国传统宇宙观,在。崇效天。的观念下,每以天上星象分区的东西南北四方宿名而名之,以徽其方位。例如《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因风水追求南向为正,则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之分一致,但又因有非正向者而习以四兽称之,则不论东西南北只言前后左右。其意象,除前所引论《青囊海角经》,尚如《葬经翼》:“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通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言简意赅,生动说明了砂明了砂山对于良好生态与景观以及心理感受,即对于环境质量完美,作用是相当大的。

     

     

     

    砂山居于来龙或主山之前,互成对景而照应者,其“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也是以格局而论。要求“进案贵于有情”,“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而“远朝宜高”,“贵于秀丽”,有呈“远峰列笋天涯责”之势,等等。其意象,重在空间心理感受上:“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盖朝案可使“穴前收拾周密,无元展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这里所谓“穴”或“明堂”,以今天的观念解释,实指内敛围合的场所而所谓气、情,则为心理氛围不言而喻,风水对朝案的讲究以今日景观、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等观照,其意匠实是相当高明的。

    风水格局位属重要的概念还有所谓水口山,或水口砂。“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切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实际上,水口砂所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故风水称之为“地户”。与此相类位于水来处的水口砂山称之为“水来处为天门”者,也是风水格局重点所在之一。而《周易》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释名》曰:“门,扪也。在外为扪,幕障卫也”。风水更喻门为“气口”,若人之口鼻息道,实与运命攸关,故对水口砂极为重视,既须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有诸多讲究。尝倡“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以崇其胜,即成瞻仰之景规,又利俯览而观景,料敌捍卫更不在话下。

    由于上述风水之说,全可释明围合阆中城四面群山(除蟠龙山外)的种种意象。就地望而言,这些山称名有伞盖、玉台、锦屏或曰宝鞍、马鞍、印斗、金耳、黄华、飞凤、白塔、大像、钟山或曰赛锦屏、鼓楼等等,皆应风水喝形而来,不必言喻。其环抱有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诸种气象,更不胜详说。略以由剑门山脉而自西向东迤逦阆中城南、隔江相望的仙桂山山系而言,其形成阆中风水格局中重重朝案与水口山诸多秀美壮丽观瞻,亦可知阆中风水格局中砂山之至善。

    例如阆中胜境锦屏山,又曰马鞍岭。《名山志》:锦屏山“两峰峻亘,杂树如锦,与郡城对峙若屏,故名。山多仙圣游集”。《蜀山考》:“锦屏有浙间山水之状。”《阆中县志》更述其详:“锦屏山,在嘉陵江南岸,濒江,石壁陡绝。其上蔓衍处横竖一脊,左平右突,中段微凹,端正峭茜,斩削不能及,盖县治之案山也。每当斜阳倒射,暮霭欲生,自山北望之,诸峰还绕甚后,交辉互射,秀绝寰区。”对于精谙辨方止位,崇尚向明而治、南向为尊,并雅志山水之乐的古代中国人来说,锦屏山及山后印斗山、金耳山、眉山、赛锦屏、西偃山、黑松山等等,形成重重朝案,气象深远,层次丰富,峰峦竞秀,由城中南望,不可胜收。天造地设如此佳境,不惟为风水家惊讶,诸多文杰瞻峦嘘唏,也非异事。如诗圣杜甫《阆水歌》:“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陆游《阆中作》:“遨乐无时冠巴蜀……着意城南看小春。”李献卿《南楼诗》:“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马鞍岭上浑如锦,伞盖门前半是花。”锦屏山作为阆中胜景,依风水格局建城,则以其为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人文美与自然美交相融会,互为观照更形动人。如陆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实为这一匠心的极佳写照。

     

     

     

    锦屏山成为阆中象征,因而又称“阆中山”,寄托着人世间美好理想,古人赋锦屏山以灵性,袁天纲题锦屏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仙圣游集,文人荟萃,百姓也以游锦屏为俗。如《阆中县志》“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吸饮山川灵气、观景陶冶情性而得增进健康,也非为尽属迷信。作为兼有景观和观景之利的锦屏山,不仅留下许多历史名人胜迹,如吕祖殿、吕仙洞、少陵祠、丘祖殿、三贤祠等等,为吸饮天地灵气、增胜天然而锦上添花,锦屏山代有土木之功,亭、阁、书院等等,载述殊多,不备详说。至今,锦屏山仍为阆中城风景绝胜处、天然园林,为人民钟爱。

    阆中砂山格局胜处,尚有其水口山,即雄踞城市东南,隔江相望、冠表城南群山而周围诸山稠叠交节的塔山。据《阆中县志》述,锦屏山右,有黄华山,旧据风水建魁星楼在焉。盖黄华山与锦屏山间为南津关,古金牛道、米仓道必经此,为风水气口,故建楼以镇之并崇文风,实为崇观瞻尔。黄华山右为鳌峰,再右则塔山矣。塔山适当江水折处,高大峥嵘,形势岌岌,兀立于嘉陵江上。山南延为南岩,即台星岩,宋时三陈兄弟读书于此故名读书岩。山右若与塔山合体,为大像山,唐时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寺称大像寺,故山得名,又称之大像岩。登塔山而望,则大像崇冈,偃蹇对峙;若领若袖,四伏盘僻;西望锦屏,相为表里;俯而视之,大江回折、汤汤流去;而北岸郡城延袤数里,一片丹青,灭没于远烟高树间,融合于蟠龙叠翠中,询为极目丽瞩也。为镇水口,塔山顶建有白塔寺。白塔外九层。砖构而通体白色,故名;又若笔立,亦名文笔塔。除白塔外,当此水口即地户处,大佛寺、龙脊观、梓潼宫在焉,契符水口间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之风水主张,成为极佳景观与观景建筑。至于风水说倡言水口建大桥之事,也适有现代钢筋混凝土嘉陵江大桥择址建于塔山迤西,为水口增胜生色不少。或可见,精心相地则古今可通,足徵风水之道有其科学性之一斑。

    至于砂山格局中,居阆中城西北水来处即所谓天门处的玉台山,为蟠龙山左臂,亦一大胜处,与塔山相类又别有风光。杜甫《阆山歌》“阆州城北玉台碧”;《玉台观》二首“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诸诗皆咏此山。山临江耸立,与西山隔江相望,对峙为城西北天然门户,且景观秀美。山上亦有玉台观、滕王阁、望水寺等景观与观景建筑,依风水择址而建,为山水增色而崇观瞻,从上游来阆中,必先睹之,也正如从下游溯江入阆,首见其地户塔山诸景,皆兼有阆中城外部识别标志的作用。这意象,也正是风水中有关天门地户诸说实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