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贤才辈出——广东省东莞市南社古村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1323

    贤才辈出——广东省东莞市南社古村


        南社古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处东江之南,寒溪河之东的马头岭与樟岗岭之间,周围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种满荔枝。村中心的长形水塘由四个水塘连成,其形似船。塘边的古榕绿叶婆娑,傍晚百鸟归巢,早晨众鸟争唱,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古村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历史。南社村拥有谢氏大宗祠,谢氏宗祠、社田公祠、晚节公祠等30座。800多年的木棉树一棵,胸围5.5米,树头有许多根瘤;500多年的榕 一棵,冠幅28米,高15米;300多年的榕树六棵,冠幅平均19米;200多年的榕树三棵;100多年的榕树五棵;100多年的富贵子树三棵,树头奇特。


        谢尚仁是出现在南社村的第一个谢姓人,是南社村谢氏家族的始祖。谢氏的到来成全了南社村数百年的辉煌。古人最相信阴阳风水,八世祖谢樵谷多次邀请堪輿先生看风水。原来南社村地形,南北两边为山坡地,地坡下为一条流水坑,东头有座鹤园山,每逢下大雨,雨水在西边高岭(山名)汇集奔腾流入,水土直泻流失。财属水,丁属土,财随水走,人丁不聚,像一条风飘水流的木船。


        根据舆师指点,明朝成化十六年庚子岁冬,(1480年)谢伯宽倡议把北门坑拦截筑堤坣,并种上榕树,即可保住水土流失,又能遮挡北风扫荡,并在村中种一棵榕树。这样南社就不是随水漂流的木船,而是一艘扬帆出海帆船。从此,由第九代开始,财路亨通,人丁兴旺、贤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29个秀才,其中有位先人还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被封为建威将军。

        《南社谢氏村志》载:村之东有樟岗岭,北有马头山。村中建筑地,高低错落于水塘两岸。中央有一颗530多年古老榕树,枝繁叶茂,绿树婆娑,郁郁葱葱。……村正东有座鹤园山,高高翘起,九世祖谢东园之墓在焉。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传统观念中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中国传统观念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负阴抱阳”要求村落基址坐北朝南,背后有主山称来龙山,作为背后的屏障;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连接到左辅右弼又称青龙白虎山,使基址的背后以群山环抱。基址的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或弯曲的水流,河流水道向南突出,以收到六秀水,同时免基址被冲刷。再前面有作为对景的案山。我们惊奇发现,南社村落基址恰恰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后主山近为马头山,中为梧桐山,远为罗浮山,足以为屏障;东面鹤园岭、西面狮子屈山都低矮平缓,起到辅助主山之用,同时南面、东面、北面尚有数十丘陵环绕。这正是古人所谓“负阴抱阳”之地势。

        南社村中水塘横贯东西,仿佛一条玉带系于腰间,此之所谓“玉带环腰”之说。因为狭长的水塘犹如古代高级官员的腰带,与房屋、祠堂、书院、牌坊有情相绕,所以居者非贵则富。村中水塘随两岸地势,高低起伏,且迂回曲折,犹如“S”字形。古人云:“九曲入明堂,当朝出宰相。”


        在村落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构成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格局。故而南社当初立村之时,虽然地形基本符合这一原则,但具体的细节仍须完善和改造。银帽山“银笔水”的引入,很好地调节村落小气候,以形成“气”。“气”虽然形成了,但如何使“气”留下来?这也是个难题。据《谢氏族谱》载:村中水塘原为流水坑,一有大雨,自西面高岭一泻而下……  

        南社人在北门口利用鹤园岭与马头山之地势建壆,有效扼守出水口,仅在北门下留一窄狭水道。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以水为财,留住了满塘的水,无疑积蓄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