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李计忠大师解名村风水--绩溪冯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07 浏览量:2167

        冯村,位于绩溪县西部,距县城三十二公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平均海拔高度四百米以上;槐溪水由西向东穿村而过,将整个村庄分割成南北相望的水街。石桥横卧,两岸相连,活脱脱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风光图。

     

    冯村入村处,有两峰对峙,左峰名狮子峰,右峰名象麓山,自然形成一个袋状环抱,称为狮象把门。而在村庄之后,又有龟蛇二将。所谓龟蛇,实际上也是两座山峰,以山形而命名,南称龟墩,北曰蛇形,东南西北四隅钟灵,人住其中,定当宁静安详,福寿双全。在遵从自然法则的同时,冯村人还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在村口狮子峰麓,原有冯氏支祠一座,祠前的槐溪坝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在冯氏支祠的东向挖掘池塘七口,谓之“七星”;又在云庄书屋的大门前悬挂一盏天灯冠以“月”名,组成一幅“七星赶月”的吉祥画面。

    古代文明的创造与传承,往往是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的。冯村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人文功绩,通过现存的府第与牌坊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冯村历史上有皇赐名门府第八幢,依次排列在槐溪两岸。它们是:大夫第、协政第、刺史第、旌封第、州牧第、五马第、进士第、州司马第等,这些府第的建筑现格都比较高,用材、做工都比较讲究。如刺史第,坐北朝南,硬山屋顶,开间、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一六四平方米。大门两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带板上镌刻如意花卉;大门外框用水磨青砖砌筑成二柱单间三楼式门楼,匾额中书以“刺史第”三字,四边盘以龙凤纹;门楼的梁枋间有砖雕装饰,极为精美。抬梁式的木构架,豪华气派,拱轩、人字轩相互增辉;撑拱、驮峰、雀替、平盘斗等构件均有雕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显现出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此外,每座府第前均有石质华表、石马槽以及供人歇息的石桥、石凳,让人感悟冯村昔有的繁华岁月和厚重历史。

    冯村名贤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仅明清时期就曾出进士十四人、仕宦二十三人。明清时代,冯村在京为官人数之多,一度闻名京城。冯村先人注重农工商学,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虽经战乱沧桑,冯村古风依旧,文化古迹极多。

     

    一、村头水口

    冯村的村头水口,两山对峙,左象山、右狮形,名曰“狮象把门”;村尾水口,龟蛇相望,左蛇形,右龟墩,名曰“龟蛇锁关”。冯村村头、村尾水口左右风水景观对称,天人合一,风水环境极为优美,是彰显徽州人讲究水口隐蔽之风水理念的最好证例,已经被加载国内多部有关风水论著中。

    在风水思想的影响下,冯村先人因地制宜,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象征“天门”;筑其台榭于里仁桥之下,象征“地户”。名曰:“天门开,地户闭”。传说,天门开、地户闭为冯村一祠六厅的关键之防。

    冯村村头水口坝,坝长八十二米,宽十一点五米,高两米。传说,村头水口坝全是用人工堆筑起来的。

    在水口坝中段,有平排六株间距有序、极为古老的红叶枫树,树高十米之上,树围三至四米不等。虽然高矮粗细参差,个个都枝挺叶茂,风景十分好看。

    村头水口坝外有一眼水塘,水面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塘内之鱼只供观赏,不可垂钓。水塘前是一片百亩田川,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水利配套,稻麦皆丰。水口坝左侧,有一个四柱三门五楼的石牌坊——大夫坊。大夫坊的三门,曾是全村人出入的主要通道。在大夫坊旁,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占地面积约三十平方米、只有一门进出的村口亭。该亭的构建艺术是整个岭北各村所有村口亭构建艺术最好者之一。在村口亭背后,有一株高十米之上,围约三米的槐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全树呈现出一种令人驻足观赏的美景。

     

    水口坝左头,有二株高约六米,围约一米,主干已秃,但仍坚挺活着的杉树。在杉树旁,有平排四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

    村头水口坝的最左侧,有一座低山,山名“书馆园”。传说,书馆园是冯村“云庄书院”的配套设施——“藏书馆”的所在地。

    在水口坝右侧,有一株高十二米之上,围五点五米左右的檫树,主干坚挺,枝形如伞,树荫覆盖面积在五百平方米以上,是整个岭北范围内所有檫树中围径最粗的一根。过往行人望之,都称它为“檫树王”。在大檫树下,有一座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

    在水口坝右头,有一座花岗岩结构的石拱桥,名“云庄桥”。云庄桥的桥孔是全村之水的流出处。

    在水口坝的最右侧,有一座低山,山名“狮子峰”。狮子峰上有一座建于宋嘉祐元年的“云庄书院”。该书院的创建时间仅次于本县宅坦村的“桂枝书院”,是全县第二所最早建立的书院。这所书院在宋、明、清三个朝代为冯村乃至全县培养了许多国家栋梁人才。

     

    二、祠堂、府第和牌坊

    冯村是一个沿槐溪筑建的村落,曾经有不小的规模,只是因为战乱、瘟疫和历史沧桑,现已大大缩小,残垣废砾和零落的文化古物依稀地印出当年的繁华。

    古冯村的名胜古迹遍及全村的各条街巷。

    在北侧水街一线,建有一座占地面积两千零三十六平方米,砖木结构、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鳌鱼翘角、气势恢弘的冯氏宗祠,和冯氏宗祠发脉的老尚厅、新尚厅、前厅、后厅、东家厅、刺史第,及新尚厅派支的承德堂,后厅派支的纶公堂,以及葛氏支祠(葛家老屋)等九座支祠(又称老屋、厅屋)。此外,冯村还有八份厅、接官厅。到新中国成立时,冯村的规模已经不算大,却有如此众多的宗祠、支祠,证明冯村曾经有千灶万丁、繁荣兴旺、人文景观极多的史实。

    在冯村村街的中心地段,曾有明、清年代皇上旌封赐建的大夫第、大树第、州牧第、协政第、旌政第、登科第、仪宾第、刺史第、五马第、州司马第等十座府第,这些府第足已显现冯村曾经的辉煌。

    从下冯村至冯村村中,曾建有明、清年代皇上恩荣赐建的登庸坊、贞烈坊、百岁坊、大夫(掇科)坊、进士第、尚义坊等六个石牌坊,及一个楠木木牌坊,一个砖牌坊。这些牌坊同样彰显冯村曾经的光耀。

     

    三、九槐十三桥

    冯村的通村河,发源于七坎八叶,河长八百三十多米,河溪均宽四点一五米,河岸均高三点二米,河水清澈,常年不干。河的两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整齐、牢固、美观。用块石砌成的河岸,至今仍然完好。河岸之牢固,证明冯村先人办事一丝不苟。

    在通村河上,建有造型各异、各具特色、横跨南北两岸、方便往来的石桥,它们由下而上,依次为云庄桥、龙门桥、里仁桥、万年桥、荷花桥、益三桥、永瑞桥、独秀桥、安仁桥、崇义桥、并秀桥、绿荷桥、北山桥等十三座名桥。此外,还有一座因后建(建于清末)而未列在冯村十三桥名单之内的“尚德桥”坐落在安仁桥与崇义桥的中间地段。在冯村通往七坎山村的途中,还有一座坐落在塘坑大柏亭门前,造型小巧玲珑、常不被村人注意但构筑非常考究、一孔通水的石拱桥。传说,每座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桥的设计与施工,可以窥见冯村先人重视村落建设之一斑。

    通村河北侧沿河一线,在万年台、东家厅、协政第、新尚厅、大树第、大夫第、安仁桥、尚德桥、大路转弯等各条巷口各栽植一株槐树,合计九株古老槐树。这些槐树,虽然树龄和高矮不一,但都枝繁叶茂,叶绿季节满树风景。冯村因“九槐十三桥”而声名远扬。

     

    四、民居老屋和公共建筑

    冯村兴盛时期曾是千灶万丁,当时的民居数量现已无法考证。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冯村还有砖木结构、白墙黛瓦、两楼三开间、有天井明堂、颇具徽州聚落水街景致的明、清年代徽派建筑的民居五十八幢。这些民居有的分上下堂,有的分前后进,有的为四部、六部、八部通转。这些老民居,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风韵依旧,冬暖夏凉。

    在万年桥上首,曾有一个年代久远、造型别具一格,全县也不多见的槐溪楼,村人叫它“路楼下”,因为构建艺术独特,曾是冯村街中最靓丽的一景。

    在万年桥下首、里仁桥左侧,有一个明成化年间建造、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戏台——“万年台”。因为它的构建艺术与众不同,又传说建台当年全村产男孩十人,加之又坐落在村街街心之处,所以格外引入注目。

    在村头水口进村约一百米处的北侧街中,有一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的“下马亭”。在亭的额枋上横着楷书“百官至此”四字,在“百官至此”四字左右两旁竖着楷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字。在亭的通门下安有六棱门坎石一块,因此更加引入关注。尤其十二个字的警语,证明冯村曾经受到的厚重皇恩。

     

    在下马亭之上四米处,有一个由石头和青砖砌成的不夜灯塔。从每天天黑起至第二天天明,塔内点着一盏青油(乌桕籽榨出的油)灯照亮街面,便于行人夜间过往,长年不断。传说,建此不夜灯塔,是行善人家积德之举。

    在北侧水街的中心地段,到处可见古董文物。突出的有六棱石柱(村人又叫它“系马桩”)八根;古石椅(村人又叫它为“美人靠”)两只;上马石(村人又叫它为“小石椅”)四只;石凳两只;石水池(村人又叫它为“马食槽”)两个;旗杆石七对,其中祠坦上六对,州司马第门前一对。

    五、庙宇、路亭、土地庙

    冯村从村头至村尾,有明、清年代建造或几经修建的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神位的文昌阁、观音阁、清隐寺、社屋(又叫“厚儒社”)、五猖庙五座庙宇。

     

    在村中和村的四周,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景观景点就有四十多处。其中天然性的景观有五处:望君山、巽峰尖、五龙洞、金鸡石等。沧海桑田,现已经面目全非,有的只剩下模糊的遗址。人造景点三十六处,包括亭洞、路亭、村口亭、土地庙以及“七星赶月”。三十六处景点中,有一个叫“七坎岭洞”的亭洞,是用花岗岩块石砌成的石拱亭,位于七坎岭头。亭洞形似一座拱桥,绩溪岭北至旌德西乡的主要古栈道就从此亭洞中通过。站在这个石拱亭顶上,可望见绩溪岭北三大名洞:蚂蚁山洞、边山岭洞、七坎岭洞排成一线,此种景观,举世难得、世上难见。另外,还有两座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石亭,包括坐落在地名“石子尖”的上石亭,和坐落在地名“官择塘”之里半山腰间的下石亭。路亭五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只砌两向或三向墙,亭内靠山一向的墙上安有土地神位,包括饭罗岱亭、降头亭、大柏亭、北山亭、乐凤亭。另外的景观包括村头水口坝外的村口亭、云庄小学的花园亭。此外,还有坐落在冯村街石板路小岭头、择地上、村头水口坝左头(平排四个)、水口坝右侧大檫树下、云庄桥至饭罗岱途中的小岭上、冯华清户水碓大门前的小山包上、具地坞小石桥边、八树塘右边路后、崇义桥南侧半岭上、新变岭小岭上、狗屎坦街口、冯村上村两路交叉路口路外、蛇形街口、社屋半岭上、大柏亭外路口等十八个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内供土地神位的土地庙。还有被称作“七星赶月”的著名景观,说的是在村水口坝外有七口池塘(冯村先人形容池塘为“星”),加上狮子峰上云庄书院大门门罩上悬挂着一只大壁灯(老辈人称灯为“月”),并称“七星赶月”。

    这些庙宇、路亭、土地庙、池塘、壁灯,与村中的风景景观相映生辉,使整个村落的环境景观更加美丽,更加令人喜爱。

    徽州处万山间,各个村落四面皆山,形成较封闭的完整空间,水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风水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

    徽州人建村落讲究水口,不惜一切地在此处营造、劳作,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想的理想模式,就需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以满足世俗心理的需求。如绩溪县的冯村:

    自元代开族以来隅庐豹隐,尚未能大而光也。后世本堪舆之说,因地制宜,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像应天门;筑其台榭于理仁桥之下,像应地户。非徒以便犁园,实为六厅(族分六支,支各有厅)关键之防也。所以天门开,地户闭,上通好国之德,下是泄漏之机。其物阜而丁繁者,一时称极盛焉!

     

    冯村在上水口架安仁桥,并在桥上方围墙设“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水流,并建合榭于桥下方,象应“地户”。再衬以四周狮,象、龟、蛇几座山,天门开,地户闭。藉助风水,表达了吉凶观。

    水口往往有很多树木及文昌阁、奎星楼、庙宇等建筑,这些布局也是基于风水“障空补缺”理论之上的。风水在水口上的处理,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庭园。

    在徽州人的观念中,水口的形势状态主宰着村落的盛衰和安危,它是一村居民生死、前程的象征。冯村自元代开族以来,“尚未能大可光也”,改善风水后,结果“物阜而丁繁,一时称极盛焉”!此类记载奎当地的谱牒中比比皆是。也正是这一原因,过去的族众往往对水二的一石、一草、一木都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