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李计忠大师解名村风水--韩城党家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07 浏览量:1989

     

    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典型的民居,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党家村已有六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公元一三三一年),党姓始祖党恕轩,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见村北土崖巍巍,村南泌水潺潺,认定此处是块能助他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在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并在这里娶妻养子,繁衍生息。党恕轩所生四个儿子,种田之外,开始兼营商业。历经三十三年的艰苦创业,至长孙党真子明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中举,“党家湾”终定名为“党家村”。一百多年后,贾姓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韩城经商,第五代和党姓联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定居党家村,成为党家村的第二大姓。至今党家村依然由党、贾两大姓氏组成,外姓极少。

    明朝成化年间,党家、贾家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谱记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原。明朝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党家的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两姓联合,财力更盛。

     

    党家村周边地理环境极为优越。北边的源台耸立如屏,南部较为舒展,塬台渐次抬升,且有泌水绕行。从大的环境看也是如此,西枕梁山山系,东临浩荡黄河,村落的选址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说。

    无论是党家村的外部环境,还是居住的房屋,都深深受到风水的影响。在党家人看来,党家村北依高岗,南临泌水,倚山面水,处于葫芦状的泌水河谷之中,正符合风水学“负阴抱阳”的说法,风水很好。顺河谷流下来的吉气,被村子收的差不多了,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在村子的东南边建造了面朝西北、正对村子的文星阁,把可能流失的吉气统统收起来。此外,四合院的方位、院门的开法,甚至雨水的排法,无一不蕴藏着风水的布局。

    党家村民居环境选择经过几代人才最终完成。遵从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这是党家村人建村筑寨的基本依据。泌水河谷东西走向、西北高东低的地形,自然决定了村中东西设大巷、主街,南北站巷相连,既适应河谷空气的流动,又满足了村中排水需要和居民行走的方便。村东北角有一块三角状高台地形,具有防卫意识的党家村人,因势利导,才有泌阳堡寨子和城墙的设计、筑造。寨子上用水困难,除打造了三眼水井外,还在寨子入口处的祠堂旁挖了一个蓄水涝池,以供洗衣和牲畜饮用。村寨地势东南最低,遂建文星阁垫,以达到了点缀风景,美化环境的目的。自然美、人工美水乳交融,浑然不觉,竟能收到“有意经营却似无”的艺术效果。

     

    党家村的四合院特点有三:

    其一是一二五座四合院鳞次栉比、对称俨然、错落有致,所有四合院均依阴阳风水而建。

    其二是这里的古建筑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和传统。党家村村寨格局基本形成后的几百年里,这里从未发生过水患。每逢雨季来临,村中巷道畅通,雨水从各个四合院流入石砌的水道(也是巷道),由西北向东南缓缓流入泌水河,这样合理的排水系统,即使连下十天半月的雨,村中仍安然无恙。

    其三是格局追求“天人合一”。例如党同印家的四合院,是一座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四合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呈狭长的长方形,青砖铺地,干净整洁。东西厢房五间,上下厅堂四间。有四五级台阶基座的正面厅堂作为院子核心,是供奉祖先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厅堂下还有窑洞,贮藏杂物。院中四面房屋高大,都是两层,楼上不住人,用以储放粮食和杂物。院落正中间的一块方形青石,名曰:“天心石气按照“天圆地方”之说,地上的方石应与上天苍弯相互呼应,主宰着人的命运,“天人合一”的境界蕴涵其中。因此,这块石头即是建宅定位、测量的定桩石,又是镇宅之石。

     

    当初党家祖先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好处有三:

    其一是向阳避风,冬天不直接遭受北方寒流的侵扰。

    其二地势高,排水便利。

    其三离河比较近,取用水方便。

    从大的环境来看,党家村西枕梁山,地处河谷,可以通风。北依高岗,不仅可以挡风,又可聚气。顺谷而下的吉气,无论是文气、财气,还是福气、喜气,均收聚于村落之中,一时收拢不了的,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位子村东南的那座朝向西北的文星阁收集。村南的泌水绕村而行,向东流入仅三点五公里之遥的黄河,夏季洪水再大,也可排泄无碍。此外,党家村西北高东南低,与中华地脉地形走向相同,这到底是巧合,还是风水之故,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据说党家村之所以“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是因为有一颗“避尘珠”。相传,在光绪年间,党家村的一位进士党荣把慈禧太后赐予他的一颗避尘珠放在了文星阁的顶盖之中,从此四方尘埃遇珠回避,杂草也从不在此生长。村内空气清新,村容整洁。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不管怎样,党家村民居屋顶不生杂草、不染尘土确为事实。

     

    一百多年,曾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从村南源上看,党家村是一艘船,东南为船头,西北为船尾,文星阁是桅杆,村南石垒是船舷,舷下流水汤汤,村北通向北崖顶的蜿蜒小道是缆,崖边那座实心的砖塔是旋,一旦船解缆扬帆启航,前程不可限量。

    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是中国典型的以风水选址、布局的村落。

    党家村的风水布局:

    党家村分为原上(黄土崖上)和原下两部分,村落也因此而分为“下村”与“上寨”,村落的主体建在原下的沟谷之中,也就是“下村”,为何如此?原来,党家村一带黄土堆积层厚达数十至上百公尺,干早少雨,农作物的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源。沟谷相对于原台来说,灌溉用水的取得自然方便得多,这是党家村人建村选址的首要条件。再者,党家村四周环绕黄土原台,村址位于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中,北边的原台耸立如屏,南部较为舒展,泌水绕行其间。从大的环境上看也是如此,西枕梁山山系,东临浩荡黄河,村落的选址均符合中国建筑风水之说。

     

    村北高达三四十公尺的原台,能遮蔽寒冷的西北季风,南边较平缓的原坡,使得村落得到充分的日照,而顺东南而下的沟谷,又让夏季的东南凉风得以顺势吹拂,加上泌水具有降温作用,使得整个村落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此外,由于北原的红粘土与南原的白粘土不易起尘,泌水绕流村畔,空气相对湿润清新,使党家村的屋宇,常年洁净如新。但村人却认为这得归功于村东文星塔顶“避尘珠”的神力,于是,清雍正三年建成的文星塔,也当然成为镇村之宝。

    党家村四合院民居的内部格局,也经过特别设计,使其符合风水要求

    党家村民居的庭院用青砖铺墁,中心点铺一块石头,当地人称“天心石”。院落屋檐有一圈回廊,宽度约为八十公分左右。由于屋檐向外出挑不少,所以在无风的情况下,屋顶上的水垂直流入院落,而不会淋湿走廊的人。院落内的排水要依靠下水道,埋在地下的下水道是弯的,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串钱,不会使财气漏走。

     

    尽管各地都有四合院,但解释各不相同。党家村人说,四合院的厅房为主人,大门为客人,只有设计合理的四合院,才称得上是“贤主配贵宾”。有的四合院有前后进院落,从门房、中房到最后的厅房,屋脊一个比一个高的话,叫做“连升三级”,表达了旧时党家村人望子登科、连中三元的愿望。中国许多地方的四合院,东西厢房的门窗并不完全相对,一般都是东厢房的尺度略大,以突出“左”的尊位,但党家村民居厢房,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东西厢房的门窗相对,当地人说,“门窗相对夫妻合。”

    党家村的四合院通常利用最南端的倒座房和最北端的厅房遮挡住东西厢房前后的山墙,考究的院落会在东西厢房的山墙下加一个窄窄的屋顶。当地人称这个小屋顶为洞槽,使山墙与屋檐之间雨天不漏水。四合院的四檐加上四个小洞槽,下雨时雨水从八个屋顶上落地,俗称“四檐八滴水。”

    官宦人家,大门不像普通人设在院落的左前方,(厅房朝南的院子,大门即在东南方向),而是设在院落的中轴线。大门前方增设旗杆斗子,进士家为双斗旗杆,举人家为单斗旗杆,这种院落俗称为“旗杆院”。由于大部分人家的大门都在院落东南角,按照后天八卦,大门在巽位,所以当地有一首民谣“南楼北厅巽守门,东西两厢并排邻,院中更栽紫荆树,清香四溢合家春。”描写了人们理想的住宅形式。

     

    书香门第的四合院,为了不让牲口进宅院,专门在正院的旁边或前边设一个马房院,给佣人居住,这被称为“四合院跨马房”。厅房与厕所的设置也很有规律。假如院落朝南时,灶房一般都是设在东厢房南端的一间,厕所则设在倒座房西端的一间,俗称“东起西落人丁旺”。党家村民居的厢房出檐很多,有的设檐柱,有的不设檐柱,但厅堂都在前方设檐柱。檐柱是圆柱子,而内侧门窗墙壁齐平的“金柱”则为方柱子,这种内方外圆的柱子,寓意做人处事,在家要严以律己,在外要圆通待人。

    据统计,清末道光到光绪这六十年间,党家村中就出了一名进士、五名举人、四十四名秀才,其中有三个院考案首。在这不足百户的党家村中,就有半数人家取得了功名,因此,党家村获得了“文史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