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李计忠大师详解中国风水宝地(五):风水古城——苏州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2975

     

    李计忠大师详解中国风水宝地之风水古城(五): 

    风水古城——苏州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建都于苏州,大夫伍子胥帮其建城,法天象地,周围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

    至今苏州城仍坐落在当时的原址上,而且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城中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迹,向世人展示古城苏州沉淀了两千五百余年的吴文化。

     

    苏州

    吴城以乾亥山为主,阳山是也。山在城西北,屹然独高,为众山祖,杰立三十里之外。其余冈阜累累,如群马南驰,皆其支陇。城居陇前,平夷如掌。所谓势来形止,全气之地也。如只自城中观之,则城中之地,亦惟西北最高,是乾亥无疑。乾为天亥,则紫微帝座所次,是谓贵龙。此城既主是山,法当用金局,乾亥于大五行属金故也。山如此,水则当与山相应。此邦水势,自东南贪狼,西南及正西武曲,以至西北巨门等位来,其来皆聚于太湖。由正北廉贞,及正东、东北禄存而去,以入于江,而归之海。其来去无一,不合金局之法。故自古常为大郡国,今为行都藩辅。而吴中人物繁伙,冠盖峥嵘,所以当甲于东南。

    在中国古代传统地理的观念里,城市是一个有城墙、城壕所围合确定了的生命活体。城市之中有大脑指挥系统、神经中枢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有日夜川流不息的新陈代谢活动。因此,城市也是一个有体形气质、有灵魂个性的活体。城市的灵魂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所处的天文位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城市的经济实力、生产技术条件等,在错综复杂的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完整活体。城市的灵魂(文化气质)与他所处的地理山川的灵气感应相通。这也就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这形成了中国古代每一座城市独特的灵魂个性,也就是各个地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而每一座城市从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灵气和地方某种生物的形象性质相像。于是,古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模仿此种生物的形态建城,赋予这座城市此种生物的灵气。这样,则出现了“仿生学”的城市与乡村选址、规划和布局。

    那么,如何来建造国都呢?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相土尝水”就是对城市土质和水质的选择。城市基址的土壤最好是五色土或黄豆粉那样细腻的土壤。污水、卵石或粗砂土则不良。城市的水源,无论是地上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泉水的水质,必须甘甜清洁,不能苦涩有异味。“法天象地”就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城市的文化生态的主题,与城市所处位置的地理形势、天文星相以及天地灵气相感相通。也就是:“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以阴阳相配合。”把新营造的国都城市,其尊卑地位、结构形态、方向位置都与地理、气象、天文星相感应相通;把城市营造成一个阴阳互补互助互动的活体。

      

    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水道交叉纵横,水网间有一个个高出水面的墩,水网和其间土墩的交错就像龟背上的纹路。伍子胥因天时、就地利,把营建的国都取象于湖沼水网上的“龟”,于是这个城就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龟城”了。总之,当时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应用仿生学的原理,充分实地考察,观察土壤的性状,水源的质量,又将城市的位置、结构、朝向与天象相配合,“阴阳调和、四序顺理,雨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应天象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个方位的天。它们随季节的不同而风向变换。城墙四周,每边各开二座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因此而在西边立闾、阖二门,向西开此二门以象天门,引阖风入城以通天上。东为娄、匠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吴欲并吞越,用十二生肖的方位,来行生、克、制、化之道。吴国的方位在龙位,其方向在辰,越国的方位在蛇位,其方向为巳。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故名“盘门”。北面的“齐”、“平”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国在西北方,又将西北的阖门改名为“破楚门”。其城的形态为“龟”以象自然资质,三千余年长寿未衰,传承着吴文化。因其兴城建都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十分明确。

    吴国在伍子胥的谋划之下,终于灭越、破楚、平齐而称霸海内。但这却违背了中国古代选址布局追求的目标协调与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即使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力图达到和谐共处,互补互助的关系。而是选用“斗争”的手段压夺邻邦,最终四面受敌而国亡。但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并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或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三百多座城内古桥。苏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对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