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六爻蕴宇宙  纳甲藏四维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量:3855
     

    ——揭开纳甲占之谜


    刘习贵




        纳甲占是指六爻纳甲筮法,它为西汉易学家京房(前77—前37)所创。此法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中华民旅的国粹之精华,东方文化之奇葩。翻开中国的古籍,可以看到一部华夏史,就是一部易占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易经》在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居于群经之首的地位,享有崇高的礼遇和殊荣。可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首先是文化侵略,传教士的来华,就玷污了这块东方文明的净土,致使《易经》在我国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挑战和动摇,甚至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虽说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科学的种子,但对东方文化的排斥,尤其是对《易经》的否定起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悬殊,高深莫测的易占就无法被人们所接受,最终被西方文化所取代。即使到了现代,人们还是没有摸清它的底细根由以及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故而被称作是东方的神秘之文化。然而,自认为高明的现代人又是那么的自命不凡,不加研究就狂妄地指责易占是无端的邪说和迷信,并加以封杀。这些举动来自传教士是不足为奇的,而《周易》故乡人,特别是那些有识之士不该鹦鹉学舌式的人云亦云,这就实在令人费解了!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衰!嘲笑历史的人,终将被历史所嘲笑!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古人相比竟差了一个时空等级,就如同昆虫无法理解雄鹰一样。西方科学实际是三维空间的实体科学,而易占是四维时空的虚拟相变的科学。两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相者质也;质者实质也。就是一切事物的实质外露之形象状态也。变者,动也,转化也。所谓相变就是物系中各相间的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或一物体内各组织结构间的运动、作用、转化之态势的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科学就是眼见为实,古老的易占就是“捕风捉影”。这“风”就是波动的信息流;这“影”就是物质的辐射波,就如同蜜蜂追香一样,能迅速锁定而找到目标。这种学说是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但它却可以虚拟现实破译宇宙间的一切信息,可以把一切触之不着、看之不到的信息,摸拟成有质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可是这宇宙万物却是千姿百态、又千差万别的,又何以模拟的呢?我们知道,宇宙的简单性和数学的简单性是一致的,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一个微妙的函数关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研究、去探求、去挖掘、去发现。由最新发现的点线所组成的“宇宙因维集合数{2n,2n-1·n,2n-3·n·(n-1)}可知,万物均可抽象为“六合波磁体”。天人合一,宇宙全息,世界同构,万物一体。在这一点上,古人是知而不传的。所以,千百年来古今中外难有几人识破。即使有人偶有所悟所识,也未能说穿点破,故使世人都蒙在鼓里,而终为世界的一大千古之谜!因此,清代著名经济学家皮锡瑞(1850-1908)说:“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宋代大学士朱熹(1130-1200)在向人传授《易》时的秘诀是“熟读正文,莫看注解。”当代易学家高亨先生(1900-1986)对历代注《易》之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读者遍览千家之言,反坠入五里之雾。注家自己走入泥潭,也引读者走入迷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历代研易流派做了一个系统的概括:“《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赣),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考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

        纵观易史,注易之书真可汗牛充栋,多达三千余种,但有多少是说对了的呢?又有多少能成为定论的呢?很少很少。而古今又有多少人能涉遍这书山论海呢?又有多少人能理出头绪而归纳为一统呢?也是很少很少。有些易理必须再三思才能悟道,而有些真机就藏予“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这种简单的一问中,能为之者也是很少很少,对此笔者深有感慨,这正是:“众家论易三千言,旁征博引欠重点,十家评说九家偏,直捣黄龙不沾边。”

        笔者不自量力敢为天下先,试图将易占之奥秘说穿点破,以求醒世于一二。其实纳甲之术就是易理的技术转换。也就是说,运用《易传》之哲理实施对“六合宇宙”也即“六合波磁体”的整合转换。六合者,东、西、南、北、上、下,或前、后、左、右、上、下之谓也。“六合”即为万物的本体框架;“波磁”就是万物的本质能源。“六合波磁体”是现代科学的新名称、新观念、新理论,是对宇宙万物的通称。但它其实是老子(前580-前500)“道生思想”和庄子(前369-前286)“六合宇宙”的翻版,都属于四维时空体系的范畴,只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罢了(笔者的拙文“一个重大的易学新发现——六合波磁理论”获国家“中华优秀论文一等奖”)。“合波磁理论”的问世,就更为“东方神秘文化原本就是科学的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这纳甲占是如何运用《易传》之理实施对“六合波磁体”的整合转换的呢?纳甲又从何纳起,为何又要以“六合体”为基准呢?这是因为“六合体”是三维空间的标准形态,它由宇宙成因维集合数变化而得,在三维空间里,所有的物质小到夸克,大至宇宙,它的标准形体都是8个点,12条边,6个面的正方体。

        有了这个正方体,再结合《易传》之哲理,经过京房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一个崭新的事物——六爻纳甲占就这样创生了。现将他的创生思路试做一简单的概述,敬请易学大师们予以赐教和斧正。

        《周易·系辞上》中曰:“乾道为男,坤道为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说卦传》中又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由此可知乾父带三男:艮、坎、震;坤母领三女:兑、离、巽。又《系辞上》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系辞下》中又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可组成“老少中长”即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四对,这便是一个阴阳合德的刚柔体。若以先天卦数就是一八、七二、六三、四五,这个刚柔体正和三维空间的正方体一致。如图所示:
        


        图中每个面的四个数之和都是18,所以这个正方体又叫六合体。一个面数为18,六个面数之和就是108,这个数是宇宙的极数,也就是佛数108的由来,世间人们也就因此造出许许多多与18和108数相关的生动活泼的趣事来。更为奇特的是,很多自然现象,据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生存空间里的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在地球外层18公里以内的大气层中进行的;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是18°C,此时人的思维最敏锐,记忆力最强,功效最高……。在微观世界里,六夸克构成的是六面体(夸克是乞今为止科学界所认为的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人体的遗传基因长链总长为18毫米(18×103微米),正好紧缩在6微米的细胞核内。另外,虽然目前人类发现了112种元素(这第112号元素是德国在1996年2月宣布合成的),但世界万物却是由108种基本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的。从宏观到微观,这些有趣的数字都与六合相关。难道这些都是偶遇巧合吗?恐怕难以服众。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之谜倒是古人是利用什么手段来认识世界的,这才是千古之谜。

        还有,根据“六合宇宙”学说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之理可知,在四维时空体系中,阴阳之比为24:1,也就是说,阳性的普通物质为4%,阴性的暗物质及暗能量为96%,暗物质与暗能量之比为1:3,即各占24%和72%,这与现代科学观测分析所得的结果基本吻合,即宇宙中只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见2004年1月13日《北京日报》)。可想而知,古人用“六合宇宙”的理论来概括自然界是不无道理的。

        再以卦象而言,“上下阴阳相对”就是《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之理,这是易道的核心主题,是世界和谐共生的宇宙大法。

        再以四维时空而言,本体框架的1至8数之和为36,此数可见,为实为阳为天,故称之为36天罡;其总体结构有16个点,32条边,24个面,点线面这三数之和为72,此数不可见,为虚为阴为地,故称之为72地煞。

        若将四对卦左右分开,则成1872和6345两组,这便是东西四宅卦。另外,它还是《帛书易》卦序由来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其它卦序的蓝图底本。

        纳甲是纳入天干和地支的简称,就是将天干和地支依卦纳入到六合体中。纳干应天左旋,纳支顺地右动。这是因为《春秋纬·元命苞》中说:“天左旋地右动。”商鞅(约前390-约前338)的老师尸佼(约前390—约前330)说:“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古人观察地是以北斗星为基准的,我国战国时的《鶡冠子》就有斗柄授时的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由此可知天左旋即自东朝西顺时而转,地右动就是从西向东反时而行。我国用天干地支纪历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十世纪的黄帝时代。干支学是先祖留给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它是打开一切事物的总开关。翁文波教授(1912—1994)一生研究天灾预测,取得了世人仰慕的丰硕成果,他就是利用天干地支第一个给地球“算命”的科学人,并著有《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一书。他预测地震的范围遍及全球,其准确度得到世界公认,而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的事迹以“当代预测宗师”为题在1994年6月12日至7月10日的《工人日报》上连载,这就充分说明了干支学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

        天干主天道,能占九天之外、日月星辰、风雷云雨之事。天道顺时左旋,阳干纳阳卦,阴干纳阴卦,故得乾甲、坤乙、艮丙、兑丁、坎戊、离己、震庚、巽辛、乾壬、坤癸。因此,京房说:“分天地乾坤之象,盖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我们如将十天干以数字标注之,则得《系辞上》中所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由此天地之数则可破译《说卦传》中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奥秘所在,但此论不是本文之重点,故不赘述。

        地支主地道,能占九地之内、山川草木、人论吉凶、否泰存亡之事。地道反时右转,也阳纳阳、阴配阴。但地支纳卦从何而起呢?《说卦传》中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由此可知,从震始到坤止,各卦之初爻分别纳入震为子,巽为丑,坎为寅,离为卯,艮为辰,兑为巳,乾为午,坤为未。
            但在易占中所不同的是乾纳子,而不是乾纳午,是何故也?是不是古人搞错了呢?非也。我们从古人的太极整体思维观来看,他们认为“天乃开于子”,“地乃辟于丑”,“人乃生于寅”(《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又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1619—1692)在《周易外传》中说:“天开于子消于亥,地辟于丑消于戌”。子为阳生,午为阳盛,乾之初爻不可能一开始就呈现出阳盛之态,乾虽为纯阳之卦,但它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故而是乾纳子而非纳午。由此可看出古人所思之细微,所为之周全,替天行道,按规律办事,一丝不苟。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
             六亲主人道,能占九族之情、亲疏远近、吉凶祸福之事。六亲的纳入是按“人法地”的原则进行的,就是依卦体与地支的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所得的结果附着于卦的地支当中。
           天干管天文,地支管人事,纳音管地理,六亲管人情,这些都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在自然界中的生成、发展、变化等等,无不受宇宙的制约和控制。因此,古人将这些信息的载体纳入到“六合宇宙”当中,这便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六爻纳甲的创生,是《易传》哲理与干支学同根于宇宙智慧的结晶,它的问世就是对四维时空的应用。古人的这种巧妙构思和科学地转化,把人类的思维方式从三维静态(卦象、爻辞)的常规分析模式推向了四维动态(动变,时位)的超常规剖解之高度,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而产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飞跃,这是因为三维空间是四维时空的结晶,而四维时空则是三维空间的升华。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就赋予了华夏民族以高度的智慧,造就了炎黄子孙的无比聪明,这一光辉成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直到今天现代科学也未达到这一水准!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掌握了它就能读无字之书,能解神奇之谜,能穷难通之理,能排强人之难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文明古国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下而产生出来的。现代科学的伟大,它只能用机械的力量来创造价值,而易学的伟大则是用能量的威力而创造价值,所以,易学更加无比伟大。现代科学只是人类肢体的延伸器,而易占则是人类大脑潜在能力开发剂,可使闲置的另半球也运转起来,则整部大脑的投入可使人类的智慧,超越现实空间。前者易得,后者难求。因为大凡科学技术都是对自然物形体的模拟,而易占却是对自然物本质的模拟。因此易占就具有望远镜、显微镜、夜视镜、透视镜、镭射镜和照妖镜等等多种功能。这就决定了它更具科学性。由此可见,易占原本就是科学的,也正是易占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这正是“破了纳甲占,翻了历史案,易学新发展,学究大改观。”
           综上所述,为“易占原本就是科学”的找到了理论根据,同时也就揭开了易占的千古之谜!也为“十五”规划的科技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添了光彩,更将为易学的新发展塑造一块崭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