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姿容体态贵在匀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4 浏览量:1708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姿容体态贵在匀称

    原文:“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蹲,长不茅立,肥不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宜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

     

    人的姿容贵在“整”,这里的“整”不是整齐划一之意,而是人体各个部分均衡、对称之意。此说有两层含义:是整体而言,身材个子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也不能高得像一株孤单耸立的茅草。体形姿态不可以胖得像一只因贪吃而体态臃肿的熊,也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单薄的寒鸦。二是从身体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厚实,腹部要突出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掌要弯曲如弓,脚背要丰满,脚心不宜太平,以弯到能藏下鸡蛋为佳。五短身材虽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过分长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路好似负重前行,其必有高官之运若如老鼠走路,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定,此人必是贪财好利之辈。这些都是常见格局,鲜有例外。又如两手长于上身(最好超过膝盖),且上身又长于下身,再配副上佳之件,必有公候之封再如皮肤细腻柔润,似绫罗布满全身胸部骨格又隐而不现的文秀别致之人,再有一副奇佳神态的话,日后不是拜相就是入鼎甲之列。

    观人必须识其貌,“容贵整”,这并不是说人必须相貌英俊才好,而是指人的身体各部位要匀称、协调。在这一点上,人们往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尤其是在企业面试人才时,应聘者给人的第印象至关重要,如果外貌体型不佳那么面试者对其印象就会打折扣,错失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容整”固然不错,但若无此优越条件而颇有内秀的人也是相当可贵的,他们的价值比那“金玉其外,败絮其”的人不知要大多少倍。就如国画中的图位匀称是美的,而布局奇异也是美的,其关键在于它的整体风骨情调要有绝妙的神韵。同理,不应以人的长、短、肥、瘦论英雄。

    唐朝玄宗时期,有一个十分善于心计而且行政能力超强的宰相李林甫。他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担任边境将领,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本来,唐玄宗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信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特别看重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唐玄宗这位干儿子,就这样登场了。

    安禄山是个胡人,在平卢军队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而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便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宰相李林甫政治上比较有能力,而且对权力有着十分强烈的占有欲,他恐怕儒学和文学出身的大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少数民族将领目不识,虽然在边疆战事上功劳很大,但因为文化水平低而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正有吞并四夷的大志向,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这个建议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而抓捕他们。因为安禄山能够揣摩到唐玄宗的心意,又能不失时机地让唐玄宗开心,所以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体重三百多斤,看上去好像一个大肉球。有这样的外形作掩护,他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见到他就乐了。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你长了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安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唐玄宗认为安禄山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可是,安禄山这个回答,就算一般人也会知道根本就是阿谀奉承的话,唐玄宗偏偏会相信。唐玄宗是中国古代比较开明而且比较有头脑的皇帝,却被安禄山的谎言蒙蔽,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唐玄宗为什么会相信安禄山呢?

    虽然安禄山善于拍马奉承,但是他很惧怕宰相李林甫,因为李林甫本来就是一个欺上瞒下的高手,安禄山的伎俩在李林甫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更何况李林甫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对安禄山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在李林甫面前,安禄山一直都是规规矩矩的,不敢耍什么花样。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身没有那么高的政治敏锐性,而且也是个奸佞小人,只以个人恩怨用人办事。杨国忠根本无法和安禄山的心思相抗衡,这就给了安禄山钻营的机会。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定会谋反,请求唐玄宗处理安禄山,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杨国忠和安禄山争宠,互相看不起,矛盾越演越烈。安禄山发觉了杨国忠有杀自己而后快的心理,所以开始预防准备,打算提前一步除掉杨国忠。安禄山利用自己经常进出长安的机考虑长安附近的军事状况。他见到内地兵力不足,长安防务松弛,比较放就在范阳招兵买马,赶造兵器,储积粮草,,等待杨国忠一有行动,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日子一长,安禄山积粮草扩充兵力的行动慢为人所知,加上杨国忠不断地制造安禄山将要谋反的言论,这两者结合起来,好像是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

    但是,安禄山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信任,也十分跋扈,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撒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这让唐玄宗起了疑心,觉得安禄山将要有什么行动,于是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安禄山怀疑杨国忠要除掉自己,推脱有病不去,从此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了。实际上,安禄山只是要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以便在和杨国忠对抗的时候不出任何差错。

    天宝十四年十月,杨国忠做了一件打草惊蛇的事情,想要在长安除掉安禄山,结果被安禄山提前一步获得信息,连夜出逃,迅速返回了自己的根据地范阳。

    经过这件事,安禄山不但对杨国忠充满仇恨,对唐玄宗也失去了信心,认为是唐玄宗默许杨国忠除掉自己的。既然唐玄宗皇帝对自己绝情,安禄山也打算对唐玄宗不义。安禄山是一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自从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并享有很大的权力之后,他就对更高的权力有所渴望了,这次自然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可以放开所有的君臣、父子的包袱,直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了。

    安禄山并不是个头脑简单的胡人,他善于揣摩玄宗心理,在与当朝权贵杨国忠的斗争中也始终处于上。他虽貌似傻乎乎,但其内心却是十分狡猾,在他的甜言蜜语下,玄宗已经看不出其真实面目了,愈加信任,以致终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经过一番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唐玄宗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一个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被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得意扬扬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谋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是不会跟他起叛乱的。不出十天,一定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他哪里知道,没有多久,叛军就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情急之下,唐玄宗也只能带着大臣们仓皇出选,奔四川避难去了。